2025年7月,海關總署發布最新數據顯示,中國二季度外貿數據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6.8%,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回暖態勢。這份亮眼的“成績單”不僅彰顯了中國外貿的強大韌性,更透露出產業結構優化、區域布局均衡、新興市場開拓等多重積極信號。在全球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,中國外貿企業以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為突破口,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穩定預期。
從數據結構看,二季度外貿增長呈現“量增質升”的鮮明特征。一般貿易進出口占比提升至63.5%,較去年同期提高2.1個百分點,反映出產業鏈附加值提升的積極變化。民營企業繼續擔當主力軍,進出口額同比增長9.2%,占外貿總值的54.7%,較一季度擴大1.3個百分點。以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、光伏產品為代表的“新三樣”出口保持高速增長,二季度合計出口額達2860億元,同比增長41.7%,印證了中國制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強勁動能。
區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,中西部地區外貿潛力持續釋放。二季度,中西部18省區市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2.3%,高出全國整體增速5.5個百分點。其中,四川、重慶、陜西等地依托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,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實現翻番式增長。這種梯度發展格局不僅增強了外貿抗風險能力,更為區域經濟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新興市場開拓取得實質性突破,貿易伙伴多元化戰略成效凸顯。二季度對東盟、拉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5.8%、18.4%和22.6%,合計貢獻外貿增量近六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3.2萬億元,同比增長14.3%,占外貿總值比重提升至37.6%。這種市場結構的優化調整,有效降低了對傳統市場的依賴,增強了外貿發展的戰略縱深。
政策效應持續釋放,為外貿企業注入“強心劑”。二季度以來,從加大出口退稅支持力度到優化跨境貿易便利化舉措,從支持外貿新業態發展到穩定產業鏈供應鏈,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形成疊加效應。海關數據顯示,二季度進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至32.7小時,較2017年壓縮61.3%,企業物流成本顯著降低。特別是針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專項信貸支持,二季度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.8萬億元,同比增長23.5%,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。
展望下半年,中國外貿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。全球通脹壓力、地緣政治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,但中國外貿的競爭優勢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。從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智造”的升級,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的轉變,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跨越,這些深層次變革正在重塑中國外貿的競爭力版圖。隨著RCEP協定紅利持續釋放、數字貿易規則不斷完善,中國外貿有望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邁出更堅實步伐。
這份沉甸甸的“中國二季度外貿數據”,不僅是一組經濟指標的躍動,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注腳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程中,中國外貿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、更具韌性的體質、更高質量的發展,為世界經濟復蘇貢獻著不可或缺的“中國力量”。易貿小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