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美國清潔能源咨詢公司Clean Energy Associates(CEA)的數據,2024年前四個月,歐洲從中國進口了約33GW太陽能光伏組件,占中國組件出口總量的43%。
其《2024年第二季度光伏供應、技術和政策報告》研究了歐美供應和政策的市場格局、全球硅供應鏈和技術趨勢。
歐洲的進口統計數據與CEA的觀察相吻合,即“歐洲光伏供應正在萎縮,因為許多長期供應商因無法與進口競爭而關閉生產或申請破產。
由于不可持續的市場條件,電池和組件制造商Meyer Burger、挪威硅錠生產商NorSun和多晶硅生產商REC等公司在過去12個月中都暫停或放棄了歐洲工廠。
CEA表示,“隨著許多長期供應商關閉生產或申請破產,歐洲光伏供應正在萎縮”。 來源:SolarPower Europe
在評估歐洲支持太陽能制造業的政策時,CEA的評價較為謹慎。它指出了三種可能支持太陽能生產的政策:《強迫勞動禁令》、《凈零工業法案》(NZIA)和《關鍵原材料法案》。
NZIA于6月下旬生效,旨在在整個價值鏈中達到30GW的光伏制造能力。CEA表示:“這項法規將為制造商創造更便利的投資條件,但由于沒有對任何技術提供財政激勵措施,其整體影響有所降低。”
它繼續說道,如果歐盟想要與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供應鏈競爭,就需要“類似美國《通脹削減法案》(IRA)的大規模資金支持計劃”,“但目前,這尚未被暗示或預期。”
NZIA在公開拍賣中包括“非價格標準”的規定,這將支持歐盟制造的太陽能產品,但缺乏IRA規模的直接資金。
強迫勞動禁令要到2027年才會生效,CEA表示,屆時供應商將“有足夠的時間來評估供應鏈并確保他們遵守法規”。該禁令還將“舉證責任”放在了歐盟委員會而非外部進口商身上,這可能會在供應鏈可見度方面帶來困難。
倡導者稱,如果要使供應鏈可見度法律得以成功實施,必須將舉證責任逆轉過來。
該報告還展示了中國七大光伏組件生產商擴張的信息,其中約40%(根據今年的統計數據)將運往歐洲。
毫無疑問,晶科、隆基、天合光能、晶澳、通威、阿特斯和正泰新能在2024年的出貨量將比2023年有所增長,根據CEA的估計,總出貨量將達到525GW。
CEA還表示,今年全球組件和電池產能將分別擴大300GW以上,此外還有約600GW的新增多晶硅產能。全球產能已經遠遠超過需求,彭博新能源財經(BNEF)1月份的一份報告稱,到本十年末,無需新增太陽能產能即可滿足全球目標。外貿SOHO/易貿SOHO